专业  安全  环保

— 做消毒灭菌践行者

鲁岱环保

消毒灭菌 专业选择

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我们该怎么做?

首页    新闻中心    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我们该怎么做?

​2016年12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了WS/T 512-201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该标准的牵头起草人倪晓平教授,对各类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消毒的管理、原则与要求进行了专业解读。

近十年来不断积累的循证证据表明,医疗机构污染的环境表面在医院感染(HAIs)暴发与流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医务人员手污染的重要来源。改善环境清洁卫生质量可以控制或终止感染暴发。近日,一项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有关强化病房终末消毒的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的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是易感患者感染医院相关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来源,强化终末消毒可以减少多重耐药菌和艰难梭菌感染发病率10%~30%。
 
为此,一些国家纷纷出台有关医疗机构环境清洁与感染控制指南、规范与标准,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分别于2003年发布《医疗机构环境感染控制指南》、2008年发布《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指南》,均强调医疗机构环境清洁对于HAIs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国家卫计委于2016年12月27日,颁布了我国首部有关医疗机构环境感染控制的标准WS/T 512-201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规范》规定了医疗机构建筑物内部表面与医疗器械设备表面的清洁与消毒管理要求、清洁与消毒原则、日常清洁与消毒、强化清洁与消毒、清洁工具复用处理等要求,共分8个章节,含3个规范性附录。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医疗机构环境清洁服务的机构参照执行。本文就该《规范》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术语与定义
 环境表面 
环境表面是指医疗机构建筑物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前者指建筑装修表面,如墙面、地面、玻璃窗、门、窗台、卫生间台面等,是不可移动的表面;后者指仪器设备表面,如监护仪、呼吸机、透析机、新生儿暖箱等表面,是可移动的表面。医疗机构的环境表面也被称为“无生命”的环境表面。
大量研究表明,与HAIs相关的重要病原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等可以在这类表面上存活数周、数月,艰难梭菌芽孢则可以存活1年以上。因此,可以认为污染的环境表面是患者感染或定植的重要来源,也是医务人员手部污染的重要来源。
 
 清洁单元 
清洁单元这个概念是由倪晓平等于2012年出版的《医疗机构环境清洁与消毒最佳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即邻近某一患者为中心,与其相关的高频接触环境表面为一个清洁单元,如该患者使用的病床、床边桌、监护仪、呼吸机、微泵等视为一个清洁单元。在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时,不得在两个清洁单元之间连续使用同一块抹布或消毒湿巾,必须更换抹布或消毒湿巾。
清洁单元化操作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多重耐药菌的院内播撒。在环境清洁过程中,随着使用面积和物品数量的增加,布巾、地巾连续使用后,其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种类、数量也不断增多,如果不及时更换,清洁操作最终会演变成病原微生物的播撒过程。有研究显示,一个污染的环境表面,如不遵守清洁单元化操作,至少可以连续污染7个清洁表面。因此,清洁单元化操作要求清洁工具在每个清洁单元使用后,立即丢弃,或可重复使用的清洁工具进入复用处理阶段。
2016年西班牙某医院发现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在病房内流行,且感染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在采取多种环境强化消毒措施未果的情况下,医院采用“一房一巾”措施,并引入消毒湿巾,成效迅速显现,流行得到有效遏制,呈明显下降趋势。
 
 高频接触表面 
近年来,研究者高度关注患者周围的环境表面,如床栏、床边桌、呼叫按钮、监护仪、微泵、床帘、门把手、计算机等。这些表面易被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污染,又被医生、护士、患者、家属、护工等频繁接触,故称之为高频接触表面。高频接触表面是清洁与消毒的重点部位,尤其是临床上具有高风险环境污染的诊疗操作完成之后应立即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
 
 隔断防护 
隔断防护是指医疗机构内部改建、修缮、装修等工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塑料、装饰板等建筑材料作为围挡,以完全封闭施工区域,防止施工区域内的尘埃、微生物等污染非施工区域内环境表面的措施。无论是医院内部,还是相邻建筑物或道路等建设修复工程均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和尘埃,尤其是内部修缮过程会释放大量真菌孢子。美国于1967年~2005年发生53起医院获得性曲霉菌病暴发事件,其中与建筑装修施工有关的占49.1%,所引发的HAIs以肺部感染、术后感染及皮肤感染为主,真菌以烟曲霉菌(A.fumigatus)、黄曲霉菌(A.flavus)最为常见。因此,医疗机构在开展建筑装修活动时,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提前介入,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的隔断防护措施,并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管,防止建筑装修相关的感染暴发。
 环境感染风险划分 
根据区域内是否有患者居住、是否有患者体液和被患者体液污染的物品,将医疗机构划分成高、中、低3种环境感染风险区域,为医疗机构制定整体清洁与消毒策略提供依据。环境保洁服务机构应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指导下完成环境感染风险区域的划分工作。
低度风险区域是指基本没有患者或患者只作短暂停留的区域,如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等。中度风险区域是那些有普通患者居住、患者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可能性的区域,如普通住院病房、门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高度风险区域是有感染或定植患者居住的区域以及对高度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区域,如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区、移植病房、烧伤病房、早产儿室等。


 

文章来源:中国消毒学杂志

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2020年5月6日 14:43
浏览量:0
收藏